电镀是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基础工艺,存在于机电、仪表、电子通讯、轻工、汽车、船舶、航天航空等众多行业中,作用于产品的装饰、防护及表面其他功能、性能的生成、改性及优化,对产品提高质量,获得或完善功能,优化性能,美化观感,延长寿命,增加商品附加值,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工艺行业。
上海是我国电镀工业的发源地,已有百年的历史。上海电镀业起自首饰业和印刷业,后扩展到机械、日用五金业。最早的镀种是镀金、银、铜,后有镍,再有铬。20世纪初,上海第一批专业电镀厂问世,独立电镀工业开始形成。到40年代,专业厂加工镀种已形成较细分工,产品各有固定重点,还出现了专业电镀材料商。上海是当时中国电镀工业最集中的地方。
旧时,上海电镀作业点分布零散,多为作坊式生产。建国后,一些小作坊小厂改造合并而成国营或集体厂,厂点规模扩大,生产有所集中。
58年和60年,全国第一次、第二次“表面处理工艺会议”相继召开,推动了全国电镀行业的发展,上海电镀行业的发展也步入快车道,经历了“六五”调整和“七五”技术改造,到七十年代后段至八十年代前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日益活跃,需求趋向丰富,上海电镀行业达到空前兴旺,在经济、技术和人才各方面领先于全国。
80年代开始的上海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上海工业布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牵引了电镀行业剧烈的动荡变迁。80年代后期,行业经济开始跌落,以后多年盘桓低谷。
在全行业的不懈努力下,行业资源重新整合,经济成分、生产布局、技术结构、市场供需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上海工业经济的持续走强,电镀行业终重拾升势。
全行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建设了一批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的先进项目,行业技术能级整体走高,生产品种增多,产品档次提升,市场空间扩展。目前,全市电镀企业381家,拥有锌、镍、铜、铬、金、银等二十几个镀种,全年总产值约25亿。
行业布局
上海电镀厂点原多集中在市区,在上海工业80年代大规模的布局调整中,电镀厂点从城区向郊县村镇全面转移。目前电镀厂点散布在各区县,今后的迁移或新建,基本以各区县的规划工业区为定向。
行业资本结构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电镀产业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显示,电镀行业是市场开放较早较快的行业。行业资本结构在变迁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有经济早已开始逐步退出,私有经济和外资已成行业资本主力。其中,主要是台资。
进入电镀业的外资企业,资本金雄厚,管理、技术实力强,工艺设备起点高,大部分生产经营与电子通讯等成长性的绩优行业配套,市场前景良好,商品附加值高,已具备明显的综合优势。资本的外来化所引致的管理、技术的外来化也成就了行业内在素质的优化与提升。
行业生产组织
电镀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工艺环节,其生产组织不同于生产过程独立完整的产品厂,有专业厂和厂内点(分厂、车间或班组)之分。
目前全市专业电镀厂121家,从业人员约9千人,固定资产总额原值约4亿,净值约2.2亿。
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批成功的专业厂,如上海怡标电镀有限公司、上海杜行电镀有限公司等。
近年来,厂内电镀点成为行业的主要增长点,目前全市厂内电镀点占厂点总数的三分之二多,其生产规模及所创造的价值,已经大于专业电镀厂。电镀点企业中有非常优秀的企业,如宝钢冷轧厂、上海雷迪埃电子有限公司等。
行业经济效率、效益及贡献
电镀行业长期存在生产资源结构不合理,普通级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各镀种生产能力规模不等,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均,目前行业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近70%,低于国内外一般划定的75%的临界线。
目前全市专业电镀厂的年总产值约6亿,年利润总额约5千万,专业电镀厂全员劳动生产率6.3万元/人·年,人均利税0.55万元/年。
由于现行统计对工艺性节点不进行单独核算,不能完全反映电镀行业的真实贡献,由此而导出的对电镀行业的经济评价并不完整和确切,直接影响了电镀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
电镀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能源及国防工业等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镀技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电镀生产中,常使用大量化学物质和各种贵重金属、能源和水等资源,且资源利用率比较低,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液、废气和废渣,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近年来,我国公布了一系列与电镀有关的法规,给电镀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无氰化电镀单金属及合金、三价铬电镀、无铬(Ⅵ)钝化及三价铬钝化、代硬铬镀层、无镉及代镉镀层、化学镀镍的无铅无镉化、功能电子电镀的无铅化、环保化学镀等,这些都是对我国电镀行业的严峻挑战。
从根本上解决电镀污染的措施,就是采用绿色环保电镀技术和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污染物在产生之前就被削减或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这样才可能从实质上避免污染的产生,才可能实现电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