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整整82岁的他做了半个多世纪的“表面”文章,只是他的“表面”文章并非有形式无实质内涵,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关于修复物体表面磨损与腐蚀的创新技术及理论。他就是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我国设备维修、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哈工大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31年,徐滨士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普通家庭里。小时候,他经常看到同胞们被日本人欺负蹂躏,于是他暗下决心:“用知识把祖国建设强大。”在强烈的报国心的驱使下,他发奋读书,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47 年,他考取了我校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与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先读了两年预科,系统学习了俄语与高中数、理、化。
进入专业学习后,学校也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并聘请了很多苏联专家来校任教。“他们授课都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考试也特别严格,感觉收获非常大。”徐滨士说。素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哈工大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特别重视,他去过哈尔滨锅炉厂、大连造船厂等地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本科毕业论文也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研究。1952年,我校成立了全国最早的焊接专业,为了尽快培养出焊接专业的本科生,学校抽调了当时已大四的徐滨士等一批学生学习焊接。从此,他与焊接结下了一生情缘。
欣闻母校焊接专业成立60周年,徐滨士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母校。他激动地说:“看到焊接专业及母校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我感到很欣慰。我在哈工大学习了7年,母校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要当有心人
1954年,徐滨士被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上了装甲兵工程系修理教研室的教员,建设焊接实验室。为了攻克坦克零部件磨损后的修复难关,他经过100多个日夜的试验和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振动电弧堆焊设备,突破了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禁区。
用振动电弧堆焊技术修复的零件质量只能接近新品,能不能修得更好呢?徐滨士继续寻求着新的突破。一次,在看到哈尔滨锅炉厂用等离子堆焊技术制造高压阀门来提高零件的耐磨性时,他灵感突发:“何不将等离子喷涂技术用于坦克零件维修呢?”于是他带领团队,历经数十次失败,先后攻克了喷枪、电源等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等离子喷涂技术处理的零件,耐磨性比原来提高了1.4至8.3倍,而维修成本只有新购零件的1/8。随后,他又潜心研制出了适合坦克零件修复的等离子喷涂设备,并优化出5种工况零件修复工艺规范,解决了坦克52项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难题,并于1981年开始在全军推广应用。该技术也因此获得国家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末,在传统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础上,徐滨士研究开发出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能耗和气体消耗量下降1/3,其综合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喷涂的纳米涂层可用于修复高性能飞机发动机叶片。该技术于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解决了能修复和修得更好的问题后,他又开始向快修复的难题进军。当了解到“电刷镀”能够快速修复机械零件时,他带领课题组经过1年零4个月的苦战掌握了电刷镀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他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能够取得这些成功,徐滨士坦言:“科学研究没什么秘诀,关键要当有心人,咬定目标,重点放在‘坚持’二字上,就能较快地接近研究前沿。”
“使中国领先于世界!”
在大量的维修工作实践中,徐滨士发现装备和零部件的损坏有个共同点,即问题都出在“表面”,腐蚀从表面开始、磨损在表面发生……于是,他对表面工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1987年,徐滨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与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全力研究和解决表面工程中的许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并创办了《表面工程》杂志。他带领课题组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制备出了不同体系的20余种纳米电刷镀液。这种新型镀液可显著提高材料的耐高温、耐磨及抗接触疲劳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解决了重载车辆、舰船、飞机发动机的一些关键零件的再制造技术难题。研发的多项技术和设备也已出口国外。徐滨士因此于200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英国伯明翰大学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贝尔教授看到徐滨士取得如此多的先进成果后,佩服地说:“‘徐’使中国领先于世界!”2002年,中英双方就共同进行“表面工程”的深入开发研究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为了适应再制造的产业化要求,他带领课题组重点开展了自动化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的研发,取得了突出成绩。
徐滨士还是一个“多产”的专家。他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8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军队级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专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1 000余篇。他还先后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工程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摩擦学最高成就奖”、“中国表面工程最高成就奖”等荣誉。
“我们要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给中国的再制造产业、装备维修工程、表面工程等提供技术支撑,为实现国富民强作出更大的贡献。”82岁的徐滨士总是把对国家和社会的那份责任扛在肩上,从来不曾放下。